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中國夢如何成為美國科技公司的噩夢?



中國夢如何成為美國科技公司的噩夢?
為了在中國市場經營業務,美國科技公司選擇了屈從於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和技術轉讓要求。但這種做法存在風險,不僅可能損害其公眾形象,而且最終能換得在中國撐多久也是個問題。
ANDREW BROWNE
2017 08 09 15:16
麥健陸(James McGregor)2005年出版的在華經商指南《10億消費者》(One Billion Customers)中奉勸:永遠不要膽怯和屈從,因為膽怯和屈從只會損害或摧毀在中國的生意。
美國公司的CEO們最好聽聽這番話。
當中國政府部門要求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下架未經授權的翻墻應用時,蘋果同意了。首席執行長庫克(Tim Cook)辯解道,蘋果只是在遵守中國的法律。但這件事說明,特朗普政府要想搜集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證據有多艱難。
美企CEO給美國政府出了一道難題。為保住在中國的短期利潤,美企CEO把精力放在了如何遵守中國監管制度上,而中國的制度不僅強硬,還越來越有排外之嫌。如果不出所料,白宮若對中國瘋狂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窮追猛打,美國的公司將會遭殃。
華盛頓幾乎所有人都在抱怨中國強迫外國公司放棄技術以換取市場準入的做法。
確實可以說是所有人,除了美國公司本身——它們是中國政府發起的打劫行動的直接目標。
美國高科技公司的CEO們格外沉默,即便其業務非常容易受到衝擊:中國並不掩飾對於國外公司技術的渴望,中國希望,在向超級製造業大國這一目標奮鬥的過程中可以取代國外公司。
然而,美國高科技公司不僅避免批評中國,一些公司還積極配合。
這種行為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即被劫持的人質開始歸順綁架者。在中國製造2025”等項目上,美國科技巨頭已經與中國國有實體合作、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中國製造2025”旨在使中國在從自動駕駛汽車到機器人等新興產業贏得主導地位。
在中國製造先進計算機芯片的雄心背後,高通公司(Qualcomm Inc., QCOM)、英特爾公司(Intel Co., INTC)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MD, 簡稱AMD)等美國公司已經參與其中。
長期以來,美國科技公司高管一直不願承認在中國的知識產權損失規模。
2011年,時任微軟(Microsoft Co., MSFT)首席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曾給過一個非正式數字。鮑爾默預計微軟當年中國市場收入約為美國市場的5%,儘管當時兩國個人電腦銷量相差無幾。
為什麼美國公司不反抗?因為中國是全球增速遙遙領先的消費市場,美企CEO認為無論如何都要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他們預計提出抗議會遭到報復。
不過還有一種心理在作祟,它折射的是全球經濟力量的新格局。
科技突飛猛進的中國正感到無比自信,這從中國對國際投資者的態度中可見一斑。像庫克這樣的人在華府備受尊敬乃至尊崇。但中國政府對庫克與對其他CEO無異,在中國政府看來,他們都是祈求者,都希望獲得政府支持,以保住在中國市場經營的希望。
上週庫克在與分析師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談到在中國的經營困境,他說,蘋果認為,即使與經營所在地的政府意見不一,也需要打交道。
在任何美中貿易衝突中,美國CEO們都同時面對兩大民族主義者: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些公司將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還是未知數。
麥健陸表示,事實上,與特朗普相比,可以說習近平對很多美國公司的CEO來說更重要。麥健陸還是業務咨詢公司安可顧問(APCO Worldwide)的大中華區董事長,之前擔任過《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北京分社社長,之後還管理過道瓊斯公司(Dow Jones)在中國的業務。
近些年基本上找不到美國公司在中國反抗的先例。雖然谷歌(Google)曾因拒絕接受對其搜索內容的審查而在2010年退出中國,但那些將谷歌視為勇敢榜樣的人,忽視了其中的微妙差別。谷歌實際是在中國黑客侵入其系統尋找源代碼後才將搜索引擎撤出中國的。換句話說,谷歌當時在面臨道德困境的同時也面臨生存威脅。
如今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想要回歸中國市場,甚至不惜在中國舉辦大型公開活動,試圖拉近與政府官員的關係,提升公眾形象並吸引中國的工程技術人才。
無論是谷歌還是對中國市場寤寐求之的Facebook首席執行長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要想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接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苛的中國審查條款。正如前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魯煒曾經說的:誰到我家做客,我是有選擇的。
這些公司能在中國撐多久也是個問題:高科技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最終他們的所有產品都會面臨生存威脅,一旦他們達到一定比例的市場份額,而中國公司又強大到足以和他們抗衡,他們的技術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被國有化,或是乾脆被撇在一邊。
按照這一邏輯,蘋果正走上一條危險之路。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vivo)和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等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品牌正在縮短與蘋果的差距。
蘋果下架翻墻應用程序的決定遭到一個關鍵消費群體的強烈譴責。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教授Molly Roberts的調查顯示,在20-30歲的中國互聯網用戶中,最多有20%的人依賴這些程序,其中許多人是從iPhone商店中購買。
庫克在上週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他希望未來中國的限制措施能夠減少。蘋果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評論。
然而在下架事件中,蘋果服從中國政府規定的舉動即便未影響其利潤,也損害了蘋果的公眾形象。而順從的結果究竟是什麼,誰都無法預料。
(本文作者Andrew Browne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