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國王的新衣經濟?

(Ajin 開口)

終於有位頭腦清楚的經濟學者願意出來指明英德團隊「國王的新衣經濟」。

中研院林宗弘教授的論點,俺萬分支持且同意,畢竟他從台灣經濟的病因挖崛起,呼籲執政團隊該走的方向。徹底不同於英德團隊到目前所採用的鋸箭法,削足適履的例休政策,只求表象,完全碰觸不到問題核心,無法剷除經濟病根。

英德團隊必須認識到,此後台灣經濟的發展,必須徹底與70年來K黨體制切割,抓緊正確方向,聚焦於台灣內銷市場蓬勃發展的動力。

過去錯誤的概念,外銷市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唯一寄望!這點台灣出口經貿的迷思是必須趕快打破。而是該朝著自給自足方向做經濟發展,把外銷出口的價值觀導正回來自給自足

內銷市場的腹地大小絕對不是經濟發展的限制。當內需腹地飽和時,發展的推力是向上開發新科技與新行業及新產品,而不是光聚焦於單一產品市場的橫向擴張而已

這樣的政策方向才能讓科技提昇,畢竟在自給自足的途徑上,科技就自然提昇了。如此取向必定能讓台灣經濟走向北歐水準,不再是依賴任何一方的政治施捨!




中研院學者:台灣面對經濟奇蹟崩潰的時候到了
2017-12-13 23:59聯合報 記者鄒秀明沈婉玉/台北報導



台灣長期陷入「悶經濟」、「茫社會」, 上班族抱怨工作永遠做不完、年輕人大嘆物價、房價都漲唯獨薪水不漲、企業主訴苦投資環境惡化…,但無論誰執政,都拿不出好解方。而且,就算出口連創新高、股市上萬點,多數老百姓卻無感。
明明政府天天開會找挽救經濟解方、勞工辛勤賣力、企業不斷找出路,但無力感仍如大霧襲來,昔日自豪的「經濟奇蹟」已成明日黃花,最近學界有最新的聲音:「認真面對國家可能失敗的時候到了!」
奇蹟的原因 可能是衰退的理由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兩位新世代的學者李宗榮、林宗弘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台灣在九○年代後,兩兆雙星、民營化、金融改革等等各式各樣政府推動的政策,都以失敗收場,凸顯國家的角色越來越難。八○年代大家看到經濟奇蹟,但現在看來卻離健康、樂觀、全民共享的發展模式越來越遠,社會變得不再平等、均富,經濟成長動能也不強,李宗榮形容,這是台灣「未竟的經濟奇蹟」。
台灣人最自豪的「經濟奇蹟」典範已然崩潰,二○○○年後許多人開始自問:「為什麼會出現最低生育率?為何企業嚴重外移?」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原因,現在卻可能成為衰退的理由,例如當年實施家庭計畫、鼓勵出口,但放在現在情境都不通。
李宗榮、林宗弘找來廿多位經濟、社會學家合作集結成書「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明天發表,希望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下一步提供新的「想法」。
你以為台灣還在「青春期」嗎?
你以為台灣還在「青春期」嗎?林宗弘指出,台灣已不處在八○年代完美的情況,經濟體穩定、成熟了,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不比從前,「以為只要吃了過期的靈丹妙藥,經濟就回到成長百分之六至八」,但已是不可能的事。
經濟社會學界對經濟奇蹟典範展開批判,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則解讀,台灣從前是非知識導向,當年有歷史政治上的特殊結構,美日把技術傳給台灣,造就當時的發展;但現在都不同了。
梁國源認為,過去政府推石化產業、半導體產業都成功,但兩兆雙星、生技產業發展不成功,沒有一定水準的產出,時間點不對是很大的因素,也和沒有人才有關,低薪的問題難辭其咎。
現在應該追求的是「健康老化」
林宗弘等中研院學者建議政府「認清現實」,就像職業球員年紀大就要退役,以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現在應該追求的是「健康老化」,該想的是如何維持未來一、二十年不要陷入衰退的陷阱。
政府若只依賴過去的藥方,從生產要素出發提供低工資、放任汙染、解決「五缺」問題等,效果只有一點點。既然經濟發展已經頂到創新的界線上,就不要再回頭依賴過去的藥方,往後十年、十五年來看,台灣真正的經濟問題還是必須認真面對。
林宗弘等學者建議,政府必須調整體制,重新掌握數據資訊,以避免資源錯置,儘管這需要花三五年調整,但只要台灣動作快,就會贏過鄰居,因為大家都在比「誰能健康老化」。


台灣陷入「葉克膜經濟」 該怎麼辦?
2017-12-14 06:05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即時報導
「大陸就是台灣經濟的葉克膜,不依賴不行,依賴也不行」。中研院學者林宗弘指出,過去台灣企業看上大陸低廉勞動力,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現在台灣前五百大集團三分之一產值來自大陸,一部分灌回台灣,造成GDP「虛胖」,但其實台灣實質薪資停滯。
他說,大陸對台灣經濟來說就像「葉克膜」,接著大陸進行體外循環,「我們不知道能不能拔管,不用會死,但是拔管也是很大的挑戰」。
至於政府推動新南向就能解決問題?林宗弘指出,如果只是沿用海外低廉勞動力生產的舊模式,「新南向只是再換一台葉克膜機器」,將重蹈大陸經驗覆轍,企業產值與本土經濟脫鉤問題依然存在。
林宗弘說,早期台灣的外銷、GDP(國內生產毛額)與薪資,三個指標成長趨勢一致,但「近年三條線卻岔開來了」:「外銷與GDP脫鉤,GDP又再與薪資脫鉤」,他認為,海外生產模式就是造成的主因之一,使本地低端勞工跟大陸競爭。
統計顯示,台灣前五百大集團有三分之一產值來自大陸,在大陸雇用的勞動力也比台灣多出一點七倍。據林宗弘團隊整理的資料,2013年,台灣五百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營收淨額已突破十兆台幣,在大陸雇用員工數超過250萬人,遠高於台灣雇用人數150萬人。
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導,台灣經濟與美國科技巨擘蘋果的股價密不可分,想了解出口導向的台灣出口表現如何,查蘋果股價也能知道,因為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年增率與蘋果股價年增率關聯密切。但外表光鮮的背後,台灣多數業者只能分到殘羹剩飯。
學者研究發現,台灣多數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但毛利率獲利指標等卻下降,顯示一味擴大規模只是為了殺價搶單,把對手擠出市場,並非以創新模式取得更大利潤。
林宗弘團隊建議,政府制定政策時,應該先搞清楚近年出口、GDP、薪資都脫勾,不要制定錯誤政策,不然台灣本土員工薪資很難有希望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