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南海主戰聲音升高



南海主戰聲音升高,美專家稱習能掌控
2016.08.06 04:41
斯洋           華盛頓— 
有媒體報導,南中國海仲裁案後,中國領導層感受到來自軍方的壓力,軍方有聲音要求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採取強硬措施以回應仲裁裁決。但是,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對軍方有足夠的控制。雖然目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但是政府對此“管理”有度。
路透社的報導前不久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越來越自信的中國軍隊中有一些聲音要求中國高層領導採取更強硬措施的跡象。與中國軍隊關係密切的一名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說: “解放軍已準備好了……我們應該去,就像鄧小平1979年對待越南那樣,打到他們流鼻血。"
中國與越南兩個共產黨政權在1979年打了一場短暫的邊界戰爭,中國攻入越南邊境,以示“懲罰”,但很快撤軍。雙方都宣稱取得勝利。
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82日警告說,中國面臨海洋安全威脅,中國應當準備打一場“海上人民戰爭。”
712日,海牙國際仲裁庭對菲律賓提出的南中國海仲裁案作出裁決,裁決否決了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權益。裁決宣布後,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中國官方媒體發表的社論也措辭強硬。
不過,到目前為止,除了怒斥之外,中國並沒有表現出要採取更為強硬的實際措施的跡象,相反,在強調保護領土主權的同時,中國政府發出了和平解決問題的呼籲。那麼,中國領導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能抵抗的住來自軍方和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嗎?
何天睦(Timothy Heath)是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國際防務和中國問題的高級研究員,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軍方肯定有人願意冒軍事危機的風險,向美國傳達中國的政治訊息,以及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決心。但是,他認為這些應該都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控的範圍內。
他說:“不要忘了,正是習近平本人在主權問題上定下了強硬的基調。他是那個提出'底線政策'的人。他在很多場合都表示,在中國主權問題上,是不容妥協的。他在主權問題上的基調要比胡錦濤強硬多了。 因此我認為,他是有權威的,也是很自信的,他能處理這些問題。”
何天睦說,中國宣佈設立東海防控識別區,並取得斯卡伯樂淺灘(黃岩島)的控制權,這些應該都是習近平的授權。他說,習近平已經展示,有意願捍衛中國主權,也願意冒一些風險,但是,同時,他也意識到,如果挑釁美國,引發軍事衝突,應該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康奈爾大學政府學院的副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她說:“很難說,習近平會面臨了多少來自軍方的壓力。毫無疑問,軍方肯定有'鷹派人物',希望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但是另一方面,他是中國當代政治史上出現的最有力的領導人。因此,現在還很難說,他會迫於中國內部的壓力,採取一些他認為不符合中國利益的措施。”
白潔曦認為,國際仲裁結果出台後,中國“失去了面子”,但是不願意“示弱”。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軍方應該是獲得了一些自由的空間才會這樣強硬表態的。他們是向其他國家發出威懾信號,阻止其他國家或是領導人採取強硬行動,以免中國不得不做出強硬應對。
她說,中國政府在南中國海問題是願意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的,是希望避免挑釁行動的。
白潔曦主要研究中國的草根民族主義以及民粹主義抗議以及中國黨天下的相互作用。她曾出版名為《強大的愛國者:中國外交中的民族主義抗議》(Powerful Patriots: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一書,得到美國學界的好評。
南中國海仲裁結果出台後,中國的一些民眾走上街頭,怒砸IPhone手機或是圍堵肯德基餐廳來表達對美國介入南中國海案的不滿。對於中國國內民眾高漲的民族情緒,白潔曦說,雖然完全控制很難,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看似管理有度。
白潔曦說:“到目前為止,他們都把民族主義情緒控制在網上,並對那些呼籲戰爭極端言論也做出限制,抗議的言論也基本上被禁止了。應該說,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是可以控制民族主義情緒的。”
她說,肯德基餐廳的街頭抗議很快結束,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
她說,中國目前針對美國的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方面是中國民眾對仲裁結果的真實反應, 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媒體煽動的結果。在習近平“中國夢”和“民族復興”的感召下更自信的中國民眾更難接受這樣的結果。
不過,她說,在讓民眾宣洩民族主義情緒方面,中國政府一直是非常“有選擇性的”。但是,她提醒說,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政府來說也是兩難,一方面民族主義情緒讓政府抵禦外國壓力的時候更堅定,但是,如果民族主義得不到管控,可能會讓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失去彈性。


東方來     06.08.2016 02:12

按照習近平最近內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美在南海開戰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當共產黨的兩個僅有的合法之一的經濟陷入困境時,其另一個合法性--民族主義就必須被高高舉起,而且必須取勝才能鞏固這個合法性,所以,利用美國歷史上最軟弱,最無原則的總統僅剩的半年時間開戰就成了習近平的重要選項,而且也可以肯定,只要奧巴馬當政,必然退讓,而如果進入2017年無論是那個娘們還是那個瘋子都不會允許習近平胡作非為的,所以,習必須嚴重考慮開戰的可能性。



焦點對話:設想美中開戰,逐漸成話題?
2016.08.05 23:58
寧馨      華盛頓—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最近發表報告,分析美中開戰“並非完全不可能”,並表示一旦戰爭發生,中國可能付出更慘重的代價;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立即回應“假設中美開戰,別把美國疼痛想少了” 。與此同時,中國軍方鷹派人物高調宣稱“下一場戰爭並不遙遠”,“如果南海開戰,中國一定能打贏”,並主張“要敢於擦槍走火,才能懾制擦槍走火” 。“美中開戰”這個幾年前還不可想像的說法,最近為何在美中兩國都成為話題?在中國高層為南海問題降溫之際,為何官媒和軍方人物還一徑高調炒作中美開戰的可能性?
參加今天討論的嘉賓是:中天新聞華盛頓特派員臧國華先生;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先生;普林斯頓社會學博士,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先生;政論作家,時事分析人士陳破空先生。
陳破空認為,如果說前些年談中美開戰,還沒有多少人當真,如今談中美開戰,已經成為正題,相關各方,都不敢掉以輕心。這是北京用實際行動,尤其在南海的挑釁行為,所演繹出來的重大現實話題。蘭德公司的報告,首次提出中美開戰“並非不可能​​”,意義深遠。對戰爭勝負,除闡述軍事力量的因素,更談到經濟與政治因素,暗示一旦開戰,中共可能面臨政權存亡危機,戳中北京死穴。蘭德公司的報告,沒有涉及的要點,至少還包括兩點:解放軍腐敗透頂,軍頭各懷私心,一旦開戰,可能大規模叛變、叛逃;中國領導人在海外藏富,一旦開戰,美國公佈並凍結中國領導人全球資產,將對中共政權構成致命打擊。美國可能不戰而勝,或者,一戰即勝。解放軍軍頭高調喊開戰,中共領導人卻低調談和平。北京更願意喊而不戰。中共挑戰與避戰,都因為恐懼美國。
臧國華表示,蘭德公司的報告列舉的都是事實,如中美有可能爆發衝突,戰爭可能不會按美國預想的方向發展,美國也不一定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戰爭打起來,中國承受的損失和代價一定會比美國大。這些我都同意。只是中美承受損失和代價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換句話說,戰爭打起來,中國經濟被摧毀一半,中國可能還是要打下去;美國經濟被摧毀兩成,美國可能就要尋求停戰談判。抗美援朝的時候,中美經濟、軍事實力差距那麼大,雙方所受損失和代價的差距那麼大,可是最終還是一直打,直到最後打了個平手。未來的中美衝突當然不會是朝鮮戰爭的翻版,但是美中經濟軍事實力的接近給了中國軍方更大的信心。南海仲裁判決出爐之後,中美雙方都在降溫,雖然雙方都沒有退卻,未來在南海機艦也會密集照面,但是雙方都會竭力避免衝突。我倒是擔心小國惹事生非,把大國拖下水。
楊建利認為,蘭德公司的研究是認真客觀的,它起的作用是讓美國做好戰爭的準備同時又盡一切可能避免戰爭。在中國叫囂戰爭的最高軍銜只到少將,這說明習近平不願打仗,但是在與美國及其它國家打交道時需要這些鷹派的激烈言論,同時也要用這些準官方言論安撫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我相信,習近平明白,準備戰爭時民族主義者是他的支持者,一旦打起來打不好(一定打不好),他們就變成了他的反對者,所以對他們要控制使用。清朝早就腐敗,只有到了甲午戰敗,那才是政權潰敗死亡的開始。
程曉農表示,蘭德公司報告的意義在於預警。它指出了中國國防戰略開始從防禦型向攻擊型轉變,因為中國正在建造、訓練航母艦隊,它屬於遠洋攻擊型力量,並非用於近海防禦​​。但中國海軍的航母艦隊要形成作戰能力,還需要510年。第1艘航母遼寧號只是個試驗平台,主要用於試驗和訓練,從艦體、艙內設備、艦載機,到操作、保養、管理,一切都要試試看,在此過程中可能發生很多問題,需要重頭來過。最近的艦載機事故表明,國產艦載機並未過關,有艦無機,航母無用。而中國的第二艘航母要5年以後才能投入使用。在航母不能打仗的情況下,中國若用傳統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去發動海上對美戰爭,結果可想而知。
程曉農說,蘭德報告所強調的是,戰爭的社會經濟後果嚴重,不要輕言戰爭;而中國媒體的重點是,我們​​不怕代價,大不了兩敗俱傷。之所以中國不願意多談自己的戰爭後果,是因為意識形態上當局的基本假設是,美國亡我之心不死,中國必須不怕犧牲,才能存活下去。假如實話實說,美國其實沒有主動攻擊中國的意圖,當局的愛國主義動員力就大為削弱。所以,中國當局雖然說不要戰爭,卻總是隔一陣就表現出尚武好鬥,那是做給老百姓看的。中國在對外對內宣傳方面一向採用兩手策略,即鷹派打心理戰,技術派表達冷靜思維。凡是嚷嚷要打仗的,多半是不懂技術裝備的外行,他們其實也知道,這種聲音主要是對內,而對外的心理戰作用很小,其功能主要是維持國內愛國主義的熱度。而技術派則重視裝備、技術方面的差距和存在問題,他們在國內公開討論這些問題,並不是因為這樣的公眾討論有助於加快技術研發,而是為了提醒國內民眾,不要對打仗過於熱衷。這兩種聲音在官媒上往往交替出場,維持了一種輿論導向方面的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